人才是第一競爭力,是各國競相爭奪的第一資源。全球化時代尤其如此。全球化帶來的便利,減少了人才流動的障礙,也使各國人才爭奪愈加白熱化。在日益頻繁的人才流動過程中,增強我國的人才吸引力,使更多人才為我所用,成為中國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為此,本報特組織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專題,綜觀全球人才流動的新特征新格局,分析世界各國吸引高層次人才的政策、經驗,以饗讀者。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才的國際流動也不斷呈現出新的特征。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以及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雙向流動越來越普遍,而近年來有組織的人才環流進一步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據OECD統計,目前1/3人才流動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1/3為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流動,1/3的流動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之間,人才環流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中。
在人才環流的新時代,無論是傳統的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所采取的戰略都趨于一致,那就是主動出擊,努力推動所在國人才有序地進行國際雙向流動,努力打造開放型的國際人才和智力集聚地,為贏得未來競爭優勢提供更充足和更合適的智力支持。
人才環流的時代正大踏步向我們走來
人才環流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定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研究報告將其主要特征概括為四個方面:在空間上,至少跨越兩個國家;在時間上,涵蓋從數個月的短期流動到終生的循環流動;在重復次數上,至少包括一次循環;從發展的角度看,來源地國家和目的地國家都會從人才的流動中受益。盡管這一定義不一定為所有人接受,但基本上點出了它不同于一般的人才流失、人才外流、人才回流、人才逆流等概念的主要特征,或者說它是這些人才流動現象的綜合呈現與正面闡釋。需要注意的是,人才環流囊括了人才的環流、知識的環流和智力的環流等三個方面,而不是單純指人才本身的循環流動。
人才環流的時代悄然而至,它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發達國家進一步全面地推動人才環流。長期以來,發達國家都是人才流入的主要目的地,而近年來,很多發達國家又開始大力推動人才流出,人才環流的態勢進一步明顯。同時一部分發達國家如英國、日本等,建立在留學基礎上的人才流入和流出向來就比較頻繁,人才環流的格局實際上已基本形成。發達國家繼續實施人才引進,重點進一步聚焦為高層次人才。例如英國2009年公布的國家行動計劃、美國的移民配套計劃改革、澳大利亞的“吸引留學生戰略(2010—2014)”、加拿大的大優秀首席計劃等。同時,發達國家積極推動人才走出去,構筑全球知識網絡中的“腦力循環”系統。歐盟本世紀以來建立和完善了“伊拉斯謨”行動計劃,最新一期將支持500萬名青年專業人才跨境開展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日本“新成長戰略”提出到2020年派遣30萬名日本學生赴海外學習。此外,發達國家還持續強化國際合作研究和學術研討,促進智力流動,借此獲取其他國家的知識和智力資源。
另一方面,部分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積極倡導人才環流,力圖將人才流失的損失降到最低的同時,并最大化地利用海外人才資源。對于始終需要面臨的人才外流問題,一些發展中國家變得更加坦然和戰略眼光,坦然面對人才外流。例如,巴西提出“科學無國界”計劃,目的是向國際輸送優秀學生。印度認為,印裔知識精英出國學習、創業,最終都能夠為印度帶來資金、知識、信息、管理經驗乃至發展理念。在大力推動出國留學的同時,一些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對其它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學生的吸引力變得越來越強,它們正在大力吸引海外留學生,例如新加坡針對各類區域分別制定了東盟獎學金、新航青年獎學金、印度青年獎學金、香港獎學金及獎項等。近年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人才觀念也在持續更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基本上已成為共識。它們正逐漸淡化民族觀念,面向全球吸引優秀人才,例如建立更為靈活的簽證政策,建立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建立高端人才吸引計劃,從而吸引高水平的人才。
人才環流走向三方共贏的條件日趨成熟
長期以來,對于人才流動的討論多局限于人才流出國的消極作用和人才流入國的積極作用兩方面。近年來關注重點進一步向人才流失國的積極作用和和人才流入國的消極作用,以及人才流動對人才流入國、流出國和全球的綜合影響方面。無論是從客觀條件還是主觀條件看,人才環流使得流入國、流出國和流動者本身三方共贏的條件日趨成熟。
從客觀條件上看,人才環流既是社會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也由于各種客觀條件成熟而加速。無論是巴格內的推拉理論、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庫克的個人流動理論還是卡茲的組織更新理論,都表明只有通過人才的流動,才能持續保持人才的創造力、組織的創造力和國家的創造力,人才的持續流動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本要求。而隨著科學研究分支的越來越細,從事相關研究的人群更加小而分散,客觀上要求研究者們加強國內外的交流合作。近年來,人才環流的各種物理障礙和制度障礙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快速發展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和先進的交通工具,已經將地球的時空距離大為減少,為人才環流創造了更多機會。
從主觀條件看,人才環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主動選擇。隨著全球研發格局的日趨多元化,單一國家難以主導所有創新領域的發展,要求它們加強與其他國家在薄弱領域的合作,避免在一些重要領域被邊緣化。處在群體崛起期的新興經濟體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它們也加入了發達國家之間的人才爭奪戰。而跨國公司主導下的科技全球化和開放式創新不斷走向深入,它們在全球各地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機構,吸引了大量國際人才。此外,由于受困于經濟萎靡的發達國家對國際人才的需求和爭奪能力有所下降,促使一部分高層次人才流向他國。從更高層面看,隨著人的自由流動權正在跨越主權國家的藩籬,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主動融入國際人才環流的大潮中。
中國應成為全球人才環流中的重要一極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作為全球人才大國,還是全球人才流動的重要節點。一方面,我國的人才資源總量和每年出國留學人數穩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我國每年留學回國的人數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通過各種人才計劃吸引的高層次人才在發展中國家穩居前列。但也應看到,我國的人才流動戰略還有許多與國際發展潮流不相適應,核心是缺乏推動人才環流的綜合戰略,主要表現為國際人才流入和流出兩條線管理,政府對人才流動管理過多、市場引導不足,人才使用和智力使用在規模和能力上嚴重失衡等,這最終必將影響到人才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構建以制度保障為基礎,整體穩定、有序流動的人才環流格局,對于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組織、創新型人才十分迫切且必要。為此,在國際人才環流趨勢初顯、各國剛進行戰略大調整之時,我國應抓住歷史機遇,及時進行戰略調整。
一是重構全國一體化的人才環流綜合戰略。這一戰略的核心是,以中國為樞紐,鼓勵不同層次的人才根據需要自由地出入境,及時掌握國際上的最新信息,不斷擴大國內外人才之間多形式的聯系與合作交流,持續增長人才的知識、經驗、閱歷,繼而持續提升個人、組織、區域和國家的發展活力,最終服務于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并使中國成為國際人才交流的重要一極。
二是積極宣傳推廣人才環流的理念。要實現這一戰略,最重要的制約因素來自于觀念。為此,必須借助現代媒介手段,積極宣傳人才環流對于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意義,使人才和智力自由流動真正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實際上,人才國際自由流動不僅是對外開放的基本標志之一,也可為我國深化改革提供最重要的觀念保障。
三是建立更加多樣化的簽證體系。人才國際自由流動首要面臨的是簽證政策和國籍政策。對此,我國應該針對外國人才來華制定更加多樣化、更加富有彈性和相對寬松與簡便的簽證體系,并大幅降低我國需要的外籍人才入籍的難度,讓簽證政策和國籍政策成為我國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優勢而不是障礙。
四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有利于人才流動的社會保障制度。盡快完善國內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醫療、社保、住房、教育等的區域差異和跨區域流動的制度阻力。建立一整套海外人才來華短期或長期居留的社會保障制度,讓他們在中國的流動沒有后顧之憂。
五是全面清理并消除影響人才自由流動的機制體制障礙,創造人才流動的自由氛圍。全面清理有關人才流動方面的政策,建立以用人單位為需求核心、以市場為主要配置方式的人才流動機制體制,政府應退出微觀的人才流動管理活動。